1941年10月7日,苏军某炮兵连连长伊万·安德烈耶维奇·费列洛夫大尉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他的部队在袭击德军时不慎被发现,对方反应很快,一下子就包起了饺子;费列洛夫所部人数不算多,短小精悍,并非没有机会突围。然而令他难以抉择的是,他手握的是最高领袖斯大林同志最看重的王牌——几台最新型的自行火炮。显然,带着这些大家伙是没有机会逃脱的。片刻后,费列洛夫做出了决定:他下令摧毁所有火炮,然后带着属下向敌人发起了最后一次冲锋。
其实在这几个月里,德军官兵心里也有个糟心事。早在3个月前,德军对苏联大枢纽奥尔沙发起了一轮进攻,这个过程并不复杂,苏军兵败如山倒,几乎将这处战略要地拱手送人。然而几天后,奥尔沙的占领军突然遭受一股可怕的袭击,数不清的炮弹在极短的时间内倾泻而下,简直像一场暴雨。这次袭击给德军造成了极大损失。按照火力强度来看,对方部队规模应该不会太小。然而诡异的是,德军是怎么也找不到敌军部队的踪迹,那顿炮弹仿佛是凭空砸下来的。随后,类似的袭击频频发生,德军官兵甚至为此出现恐慌,厌战情绪弥漫开来。德军高层听说后十分担忧,希特勒更是气得直敲桌子,要求不惜代价地揪出作俑者,将他们全部消灭。
讲到这儿,有朋友可能就猜到了,苏军的这张王牌就是大名鼎鼎的BM-13火箭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喀秋莎”。1939年3月,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兵工厂成功生产了历史上第一门BM-13火箭炮,不过这类火炮在当时还没有命名,加上保密工作很严,大部分官兵一开始并不了解它的威力。相反,那会儿苏军远没有后来咱们通常认知中的那么“洋气”,甚至有部分高级将领都觉得不以马车来牵引的大炮都不配称作“炮”。
有关喀秋莎火箭炮的前世,还有一段十分有趣的历史。沙俄时代,一伙很会玩的俄军武器专家开了个脑洞:大炮架在地上顶多打百十公里公里,要是能把炮安在飞机上,那岂不是想打哪就打哪?然而专家们很快便发现了致命的现实问题:且不说没有飞机能够承受大炮开炮时的后坐力,单单挂着一门炮满天飞,恐怕这世上就没有飞机能吃得消。无奈之下,俄军专家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即以发明航空火箭作为代替方案。沙俄时代埋的这颗种子在十几年后开了花,苏军武器专家在固体燃料的基础上发明了火箭弹,继而设计出了BM-13火箭炮。
眼看它没有威武霸气的外形,跟期待中的模样相去甚远,不少苏军官兵一开始并不看好。然而在1941年6月一次重要的军事演习中,BM-13火箭炮火力全开,炮弹像雨点一样炸了个地动山摇,临阵观摩指导的铁木辛哥元帅当场就刷新了三观,朱可夫也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值得一提的是,BM-13火炮在研发时曾遭遇巨大阻力,关键时刻还是斯大林同志亲自下达指示,要求落实到底。这下它这么争气,斯大林自然是红光满面;苏军高层于4天后作出批示:量产BM-13火箭炮以武装全军。
从历史上看,斯大林对火力强大的进攻武器有着很强的情结;他对喀秋莎火箭炮极为看重,将这种新式武器视为珍宝和王牌。然而历史留给苏联人的时间不太多——直至德军入侵,苏军中也就只有几十台这类火炮外加约3000枚炮弹。在败得一塌糊涂的大背景下,最高统帅部遂决定死马当活马医,虽然当时与喀秋莎火箭炮有关的技术、战术等还不是十分成熟,战前组建的以“喀秋莎”为主的炮兵连还是被推上了前线,结果,这支部队还真成了奇兵,不但频频给德军造成巨大杀伤,甚至还在局部范围内拖缓了德军的进攻步伐。
众所周知,“喀秋莎”火箭炮的优势十分明显:由于射速极快,能在短时间内将炮弹倾泻而出,同时得益于使用卡车做牵引,“喀秋莎”特适合在不起眼处打黑枪,打完就跑路,很难被对手摸清踪迹。也正因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不知道这类武器存在的情况下,德军按照惯有思维搜寻袭击者下落,根本连个人影都搜不到。然而在1941年10月7日的那次袭击中,炮兵连不慎暴露了位置,让德国人给抓了个现行。关键时刻,费列洛夫大尉决定放弃求生的机会,用那段宝贵的时间毁掉了全部火箭炮。最终,他和同志们都倒在了冲锋的路上。
德军最终还是如愿目睹了“喀秋莎”的线条工字型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像两排篱笆。这种设计在当时也算是比较非主流的,加上被损毁得较为彻底,德军专家一时间也不太清楚它的工作原理。德国人早已领教了它的可怕威力,将其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与此同时,熬过了最困难关头的苏联开足战争机器,大量喀秋莎火箭炮源源不断地投入战场,它们给德军造成了巨大损失,从某个角度来看更是帮助苏军扭转了战局。
其实,喀秋莎火箭炮的缺点同样显眼:这类火炮精度很低,有时看起来炸得热闹,造成的破坏却可能十分有限。另外,“喀秋莎”的火炮装填速度很慢,十分依赖掩护,在短兵相接的状况下,它打完一轮就很可能意味着没啥用处了。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喀秋莎火箭炮的作用或许并非为了打人,而是“吓人”。
二战中有这样一段小插曲:据苏军老兵回忆,德军中有许多战斗力极强、很难对付的部队,倘若碰到他们,十有八九会从白天耗到深夜,甚至耗个通宵。在1943年冬天的一场战斗中,眼看夜色降临,苏军担心敌人会在半夜搞偷袭,于是就用喀秋莎火箭炮对敌军阵地搞火力压制,隔山差五就打一轮。虽说一晚上消耗了不少弹药,但大部分苏军官兵得到了休息。
次日清晨,正准备发动攻击时,苏军突然意识到对面德军阵地安静得有些反常。侦察兵偷偷溜过去一看,德军不知何时已经撤走了;战壕里满是德军官兵的尸体,很多人还趴在战斗位置上,保持着握枪戒备的姿势,看样子是活活冻死的。原来,正是慑于喀秋莎火箭炮巨大的动静,德国人不敢放松警惕;累了一天还得不到休息,大量官兵体力透支,最终冻死在深夜。不得已,德军指挥官只能带着残部提前开溜了。
当年费列洛夫毁掉那批喀秋莎火箭炮对苏军而言究竟有多重要?正是他与部下官兵的大无畏牺牲,才避免了火箭炮完整地落入敌手;德军无法过早参透“喀秋莎”的秘密,也就不能在苏军量产喀秋莎火箭炮之前及时制定出针对性方案。从这点看,费列洛夫等人的牺牲足以被视为影响苏德战争的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费列洛夫因此得到了英雄的礼遇:在他牺牲不久后,最高统帅部为其颁发了一级卫国战争勋章;1995年6月21日,他被追授为俄罗斯联邦英雄。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