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受捧:故事远比技术重要

没有任何大场面、投资成本仅30万美元,姗姗来迟一年错过了最佳公映时机……但昨天登上中国大银幕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还是在国内电影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记者昨天在格瓦拉购票网上看到,截至14点,该片晚上黄金时段场次的出票率已接近八成。而在影迷聚集的时光网和豆瓣网上,该片的评分高达8.6与8.8,短短半天时间,两家网站上的相关影评已经多达两万条,不少网友甚至将该片列入“人生必看的10部电影”之中。

当多数电影沉迷于宏大叙事和炫技时,《一次别离》却用事实呈现了朴素电影的力量,它告诉人们:故事远比技术重要。在这个泛技术化的时代,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真诚地关注人,才是电影的生命之源。

在世界影坛,伊朗电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这个国度,拍电影要遵守的繁文缛节让人叹为观止。比如,不是夫妻关系的男人和女人不能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即便夫妻也不可以有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不允许有跳舞的场面,女人在电影里不许摘面纱、不许唱歌,配乐不准用任何慵懒、性感、有“靡靡之音”嫌疑的音乐,父母不能和9岁以上的女孩或13岁以上的男孩有肢体接触……

然而,这种严密控制并没有磨灭伊朗电影人去看、去想、去盼望的激情。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别样的风格:用“小家”隐喻社会,用清新质朴的影像和叙事风格写出普通环境中的小人物,用最简单的故事牵引出观众最深沉的情感。

库亚斯塔米的《樱桃的滋味》、马克玛尔巴夫的《坎大哈》、马基迪的《巴伦》、戈巴迪的《醉马时刻》、帕纳西的《生命的圆圈》、《深红的金子》……电影讲述的故事看似没有太大的起伏,只是没完没了的家庭纷争和口角,有时温柔,有时粗暴——片中人物的欢喜和哀愁代言了社会的情感。观影过后,观众会发现,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这些爱情、友情、抗争是任何生命都无法逃避的永恒主题。

《一次别离》亦是如此。影片一开场就是长约5分钟的长镜头,把观众带进一个普通的伊朗家庭的生活:中产阶级夫妻纳德和西敏因移民产生分歧而分居,丈夫纳德分身乏术,雇用了一个怀孕的女佣瑞茨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一次意外推倒了支撑生活的多米诺骨牌,使得两个家庭对簿公堂……

电影情节的导火索虽然是“分离”,而实际上串起电影脉络的却是“亲情”。纳德与西敏明明相爱,却为了幸福各自远扬,对于女儿共同的爱让他们备受煎熬,一石激起千层浪,连带着另一个家庭的卷入竟引发了一场悲剧。导演并未故意夸大角色的伤痛,并未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煽动观众的眼泪,于是当无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不得不说谎、不得不争斗时,观众感知的痛却更加真实。冷静的电影处理蕴含深深的人文关怀。伊朗的社会等级,仅仅通过这两个家庭的一次交锋,便在大银幕上露出冰山一角,供有心的观众管中窥豹。

而影片的镜头语言也只是本分地讲述故事,绝不矫情煽情。算算场景,无非纳德家、西敏娘家、瑞茨家、医院和法庭,以及几个车上的镜头。道具服装不过是几辆车和一本《古兰经》。电影大部分拍摄方式均为手持摄像,全片没有配乐,仅在片尾字幕升起时才响起音乐。更有意思的是,扮演纳德和西敏女儿的特玫,竟是导演的女儿,连演员的钱也省了不少。

然而就是这么一部朴素的电影,以“无差评”的好口碑横扫世界各地大大小小影展的43项大奖,为伊朗捧回了第一座“小金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本报记者 李婷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