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体制核心的叛逆者彻底改变俄国方方面面去世后争议至今

历史上没有明确记录莫斯科大公国到底是哪一天更名为俄罗斯帝国的。这里原本只是斯拉夫民族在中世纪建立的松散联邦,领土面积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黑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莫斯科大公国是这个联邦的一员。伊凡三世和雷帝伊凡四世统治时期,莫斯科大公国不断开疆拓土,获取了俄罗斯的大片领地。凡事有利有弊,尽管沙皇的税收人数和自然资源总量在增加,但管辖边界的扩大势必增加军事成本。虽然俄国一路高歌扩张,可地理位置限制了它的经济发展。俄国必须经过远在最北部的白海才能开展远洋贸易,但这唯一的水路冰封期长达大半年;无论外国如何垂涎俄国的优质产品,俄国却几乎无法出口。

西欧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加速了知识和技术的发展,而俄国的半隔离状态对其十分不利,推行现代化理念的沙皇和其他想要缩短与先进邻国差距的人发现本国处境极度尴尬。传统政治体制保证了君主独断专行的权力和实施新政的自由,但是僵化的保守主义仍然对制定政策时的思维模式影响巨大。沙皇和俄国教会领袖共同治理国家,教会的历史神学和礼拜仪式都来自君士坦丁堡的正教传统,他们视罗马天主教和新教为异端。市民社会是波雅尔贵族掌握的,他们的态度同样保守,没有任何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中产阶级来支持经济变革。俄国社会以农奴制为基础,农户与土地紧密相连,土地却属于他们的主人。在这个屈服于领主、神甫以及沙皇的社会,几乎没有推动西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动力。体制僵化、阶级分化以及停滞不前是彼得一世继位时的社会现状。

彼得对现状深恶痛绝,他拒绝莫斯科体制核心的那一套,这与他童年时期留下的精神创伤有很大关系。然而,他可以利用这套体制赋予的专制权力来强制推行变革。这位身材高大的共治沙皇乐于将压抑的宫廷和教会仪式交给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他可以同科奎外国人居住区的西方人或者自己小朝廷中的朋友待在一起,在这里可以任意讽刺克里姆林宫的教条、假惺惺的形式以及神父统治的宫廷。狂欢纵欲的彼得和朋友们多少是在亵渎神明,但是小朝廷并不只是玩乐的场所,他的小朝廷和真正的俄国政府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彼得组织的游戏军团日后成为俄国军队的一部分,他的小朝廷也并入了俄国政府,几个和彼得一起寻欢作乐的朋友甚至身居政府要职。这位沙皇从一开始就决定从他喜欢且信任的人中选择官员,就算是外国人都行,而不是来自某社会阶层或者家族中众望所归的人。

彼得鄙视等级制度和繁文缛节,厌恶国家元首必须参加的奢靡浮夸的仪式,他认为君主荣耀和统治国家是两码事。在他的晚年,他建造了与凡尔赛宫匹敌的宏伟宫殿,却还是喜欢住在小木屋里。他从不在自己“假装”的朝廷中摆出国君的样子,反而让他的朋友扮作沙皇,而他则是沙皇的助手,给“长官”写信的时候会签上“大辅祭彼得”。他采用同样的方式解决军事和外交问题,他在陆军和海军中担任低级军官,1697年,他在盛大的欧洲访问中又假扮成一位特使的随从官员。他确实喜欢乔装打扮,但其中还有更重要的目的。

彼得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游历他国,不必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公务接待、官方宴会和欢迎仪式上。他渴望学习各种技能,其中尤为感兴趣的是木工和驾驶军舰,可是要想学习这些技能必须长期接触木匠或船员。不过,他身材魁梧,举止不同常人,很难说他的隐姓埋名是否有效。彼得比多数人高出一个头,而且喜欢到处走动,无法安静地坐在某个地方,他的眼睛来回扫视,总在嘟囔着什么。然而为了实现他的外交政策,他还是会不遗余力地规避礼仪的要求。

1697年伟大外交之旅耗时很长,是青年沙皇外交实践的一次探险之旅。他途经德意志北部各国、荷兰、英国、奥地利以及波兰,不仅虚心了解欧洲强国的动向,还向他们宣传俄国是这片大陆上重要的一员。此外彼得还故意挖墙脚,一旦发现对自己有用的工匠、军事人才或者造船专家,就会开出极具诱惑力的条件。

在这几个月里,彼得学到了很多东西,他雷厉风行地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回国后就开始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全面改革税收制度,成立国家机构来监督教会法庭以及教堂土地的管理,甚至监控修道士和修女的日常行为,因为虔诚地将一生奉献给教会的俄国人也应该效忠自己的沙皇;在英国一流学者的帮助下,他成立了莫斯科数学与航海学校;他还为有识之士开设印厂,印刷了俄国第一份定期出版的报纸。彼得明白时间有限而任务艰巨,所以黎明前就起床工作,睡眠时间极少,比多数官员上班的时间要早几个小时,他还因为官员比自己需要的休息时间还多而经常训斥他们懒惰。

不断涌现新奇想法的彼得督促自己加快改革进程,俄国国民全心全意且毫无怨言地接受改变。根据欧洲时尚的标准,彼得禁止上层阶级穿俄国传统服饰并且提倡剪掉胡须。另一个对举国上下影响颇深的改革是调整历法。俄国本来是按照东正教日历计算年月,以推定的创世时间为历法的起点。他颁布法令效仿新教国家以基督诞生时间为历法的起点,因此7209年被改为公元1700年,新年第一天从9月1日改为1月1日。改革并非事事成功,但彼得仍然奋勇向前。他是后世另一位伟人亚伯拉罕·林肯座右铭的最佳典范:“成功是屡战屡败之后,依旧热情高涨。”

虽然彼得未能说服其他国家帮助俄国长期对抗土耳其,不过却和萨克森、波兰以及丹麦组成了反对瑞典的军事联盟,也就是历史上欧洲各国对战瑞典的大北方战争(1700—1721),获胜的俄国因此获得了波罗的海统治权。1697年继承瑞典王位的少年卡尔十二世决定一雪前耻。最让政治家意外的是,这位十几岁的国王精通军事战略,而且坚韧不拔的意志不输彼得沙皇。

他们的第一次交锋以彼得的惨败告终。1700年秋,4万名精兵围攻波罗的海港口纳尔瓦,彼得沙皇估计他可以赶在卡尔来援之前拿下此处战略要地,可惜未能实现目标。瑞典国王带领9000精锐士兵前往纳尔瓦,碾压杂乱无章的俄国军队。卡尔将彼得哭着逃离战场的样子刻在徽章上,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沙皇伤口上撒盐。但这次轻敌的卡尔没有乘胜追击深入俄国领土,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联盟成员。彼得趁机重整军队,最关键的是招募了更多士兵。大量的农奴是俄国的主要军事资源,沙皇总能征募到成千上万的新士兵弥补战场上的损失,所以沙皇完全无视士兵的痛苦,他评论道:“瑞典人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压制我们,但是他们终将教会我们如何反击。”1704年8月,彼得带领进步神速的军队再次进攻纳尔瓦,这次驻军被迫投降。

但这还不是彼得最大的胜利。就在15个月前,彼得占领了波罗的海东端的小岛要塞耐恩尚茨。这片荒凉沼泽地极具战略意义,他开始在此建设新城市和港口,这个城市将来会被称作圣彼得堡。彼得是不世出的英雄人物,具有实现其意志的强大力量,而这也意味着他的冷酷无情,每一场胜仗和每一座伟大建筑的代价都是成千上万条性命。为实现他的宏图伟业,彼得不惜征收重税,克扣铸币价值,进而导致通货膨胀。制造陆军和海军的炮弹推动了采矿和金属加工工业的发展,但在这些工业充分发展起来之前,彼得下令熔化教堂的钟以解燃眉之急。总而言之,对任何历史时期的评价,均需要将其成就和代价综合考量。

无论处理公务还是应对个人生活,彼得沙皇向来冲动且专断。他17岁时和叶夫多基娅·洛普欣娜成婚,可这位姑娘除了美貌一无是处,无法与彼得共同进步,阿列克谢是俩人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1698年彼得因婚姻乏味而选择离婚,并将前妻打发到修道院。第二段婚姻完全不一样。1702年俄国军队围攻立陶宛马林堡,数百名被俘平民中有一位名叫玛尔塔·斯科夫龙斯卡娅的18岁女仆。玛尔塔外貌可人,性格却极其坚韧,彼得对她一见钟情,她不久便成为彼得长期的亲密伴侣。玛尔塔陪他参加酒宴、奔赴战场,缓和他与外界的关系,也是唯一能让他平息怒火的人,还多次救下惹怒沙皇的大臣。他们能长久维持亲密关系最重要的原因是玛尔塔能够理解彼得对平淡生活的热爱。

建造圣彼得堡时,彼得和玛尔塔一起住在小木屋里,玛尔塔就像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而彼得在旁照料花园。1705年玛尔塔皈依东正教,洗礼名为叶卡捷琳娜。因为多数俄国人无法接受彼得与叶夫多基娅离婚,也无法接受沙皇迎娶外国农民,坊间传言两人在两年后秘密举办了婚礼,而他们的正式婚礼在1712年才正式举行。早些年叶卡捷琳娜几乎年年怀孕生产,可是只有安娜和伊丽莎白两个孩子长大成人。1724年,叶卡捷琳娜成为彼得的共治者。

彼得推举叶卡捷琳娜成为共治沙皇是为了应对继承的不确定性,而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就是沙皇自己。彼得抛弃的原配妻子的独子阿列克谢皇储一直仇视自己的父亲,而意图恢复旧制的俄国政治集团蠢蠢欲动,试图利用皇储反对彼得改革。彼得认为儿子背后密谋推翻自己,下令将其逮捕,最后阿列克谢于1718年死于狱中。阿列克谢之后可能的继任者有:彼得的妻子;自己的两个女儿安娜和伊丽莎白;彼得同父异母的哥哥伊万五世的两个女儿叶卡捷琳娜和安娜;两个都叫彼得的孙子,一个是被废的阿列克谢的儿子,另一个是沙皇姐姐的儿子。根据1722年通过的一项法律,彼得大帝有权指定谁来继位,可是他从未说出是谁。1725年彼得去世后,谁也不知道俄国将何去何从,是沿袭旧制还是会出现站在巨人肩膀上继续向前的新统治者?

在后世看来,彼得大帝有哪些成就呢?他彻底改变了俄国的方方面面——陆军、海军、国际贸易、政府机构、工业、历法、货币制度、书面语言、着装习惯以及教育体制,更不用说还建造了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圣彼得堡。对彼得的评价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他是最邪恶的暴君,有人认为他是亲切且仁慈的独裁者;有人认为他是国家的救世主,有人认为他和早期压榨老百姓的霸主无异;有人称赞他带领国家成为强者,有人谴责他是俄国的叛徒。总之,彼得大帝无疑是旷世罕有的统治者之一,改变了他的国家,改变了他生活的时代,他是书写历史的划时代人物。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